《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建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指出: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以其地处中原农区与亚洲北方牧区交接地带的地理特性,在13-14世纪游牧民族从军事征战转向王朝治理的过程中,见证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与文化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独特产物—“二元文化”。
元上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忽必烈以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民族、创建王朝治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以及由此统治策略产生的一种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元上都是标志了13世纪欧亚文明分水岭的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直接关联,是导致13世纪后亚洲宗教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宗教事件“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活传统“那达慕”、“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元上都遗址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驻居方式与中原汉地农耕社会“背山面水”的传统定居方式相结合,展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由此创新的这一规划模式与理念在其后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获得了传承。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常委会研究,并经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批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会一致充分肯定中国元上都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认为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第2(ii)、3(iii)、4 (iv)、6(vi)条标准。即:
一、符合世界遗产标准2(ii):展现出某个时间跨度或世界某个文化区域内,有关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发展之人类价值观念的重要变迁或影响。
二、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iii):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三、符合世界遗产标准4(iv)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四、符合世界遗产标准6(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