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1年,蒙哥汗(成吉思汗之孙,托雷之长子)登基。为了扩充势力,派同母二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将漠南汉地的军权交给忽必烈。忽必烈来到金莲川,并搭建传统建筑蒙古包,驻帐于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决定长期在此地固定下来,便命大臣刘秉忠选址建城。刘秉忠选择“滦水经其阳,龙岗蟠其阴,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记》)的金莲川开始建城,历时三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1260年农历三月,忽必烈在此登上了蒙古大汗的汗位,开平成为蒙古汗国新的首都,将年号确定为中统(意思是要建立一个中华一统的新局面)。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下诏书将开平诏令为上都,中统五年(1264年),将年号更改为至元(意思是要致力于建立大元王朝),并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中都(1267年,又重新选址建元中都,后称大都),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大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十一位皇帝,108年。
从至元元年(1264年)开始,一直到1358年,元朝始终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冬季的首都在大都,夏季的首都在上都。元朝的皇帝每年二、三月份就从大都出发,历时近一个月来到上都,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宗王贵族和外国使节的朝觐、避暑和狩猎,九月份草微黄时再从上都返回大都。“未暑而至,先寒而南”,“龙岗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来上京(上都又称上京)”便是元朝皇帝每年都驾幸上都的真实写照。在元朝的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在上都登基。
元朝末年的1351年,南方爆发了由韩林儿和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在1358年12月,由破头潘、关先生、沙流二率领的一支红巾军绕过大都,经山西大同北上偷袭上都。将上都城攻陷后,放火焚烧,上都城“宫阙殆尽,大王不复时幸”,使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国家之根本——上都,只能回到大都维持,其后仅十年的时间就被明军攻进元大都,从而结束了大元一统的局面。从历史的角度看,元朝崛起于上都,而随着上都的沦陷逐步衰落了,所以说元上都的兴衰史就是元朝的兴衰史。从元代帝王的角度看,元世祖忽必烈因建立了上都而得到了天下,元惠宗妥欢贴睦尔恰恰是因为失去了上都而失去了天下。
元世祖忽必烈以元上都为中心,将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发展到鼎盛阶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疆域涵盖了当今中国、蒙古为中心的东亚、中亚大陆,远远超过了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正如元朝人所言:“古之一统,皆名浮于实,元帝国的大一统,‘实协于名’,真正做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至正集》)。
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